
今年1月初,美國洛杉磯發生山火,熊熊大火吞噬了多個城市,近9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大片林木蕩然無存,造成超過1,350億美元損失。
野生動物在山火中的存活也備受關注,多個物種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避災策略:青蛙、齧齒類動物通常不會移動太遠,會選擇鑽進地底的洞穴,躲避地表的高溫;魚類則會游到湖泊、溪流的最深處;若火勢蔓延的位置不高,鳥類、會爬樹的動物有時會選擇待在樹枝、樹冠層上避火;鹿、熊等大型動物則會四處移動,避開火焰,直到火勢平息。
以下幾種住在森林中的動物以獨特方式在災後焦土上維生:
黑背啄木鳥(black-backed woodpecker)
黑背啄木鳥擅長在野火肆虐後的森林中生存,會在燒焦的樹木鑽洞築巢和產卵。原本在樹木中棲息的甲蟲和幼蟲則成為牠們的食。除了繁衍後代,黑背啄木鳥留下的巢穴也可能被其他物種利用,成為棲息地,有助於森林的生態環境復元。
佛州穴龜(gopher tortoise,又名地鼠龜)
佛州穴龜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牠們的前腿像鏟子,後腿像大象一樣粗短,可以在領域內挖掘數十個洞穴,但只定期使用其中幾個。這些地下庇護所可以供其他生物使用,用來躲避野火和強烈的陽光。
猛禽(raptors)
對猛禽來說,野火帶來生機。火焰將昆蟲、小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從藏身之處逼出來,更容易成為掠食性鳥類的目標。有研究人員觀察到,黑鳶(black kites,學名milvus migrans)、褐隼(brown falcons,學名Falco berigora)和嘯鳶(whistling kites,學名Haliastur sphenurus)等鳥類會將樹枝丟到未被火災波及的區域,讓火勢蔓延,幫助牠們捕捉逃跑的獵物。
澳洲針鼴(echidna)
科學家發現,生活在澳洲的針鼴遇到大火時,會躲在厚實、堅固的樹幹中保護自己。在火災過後幾星期,牠們會進入類似冬眠的「蟄伏」(torpor),即新陳代謝緩慢的深度睡眠,大幅減少對食物、水份的需求,等待環境復甦,才恢復正常活動。
黑火甲蟲(black fire beetle,或稱fire bug)
有些種類的甲蟲有「嗜火」(pyrophilous)特性,像黑火甲蟲會受到野火吸引,接近被燒焦的山林。腐爛的木材可作為這些甲蟲食糧,燒焦的森林更是孕育後代的溫床。野火產生的高溫會削弱樹木的防禦能力,使甲蟲更容易在樹皮下產卵;亦由於其他昆蟲和捕食者逃避野火,牠們的幼蟲會避免受到捕獵。這種環境為黑火甲蟲提供了成長和延續後代的機會。
巨杉(giant sequoia)
加州的紅杉樹獲譽為植物界的巨人,高度為90至110公尺,壽命大概2,500至5,000年之久。一棵巨杉在生命中會經歷無數場火災,發展出能夠抵禦高溫的厚樹皮。火對於巨杉的生長也極其重要,其熱能讓巨杉的毬果打開、釋放種子;而且火勢能夠清除地表的雜質,令土壤更加肥沃,有利幼苗扎根;強度不高的火災也會清除部分樹冠層,讓陽光能夠照射到幼苗。
儘管野生動物已發展出與火共存的策略,在焦土上生存,但近年野火愈來愈頻繁、規模愈來愈大,破壞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生態環境,令牠們無法獲得食物、水和棲息地,例如2021年的加州野火,就有多達數千棵巨大紅杉樹燒掉。
人類應盡可能減少大型、不受控制的野火發生的風險,並促進森林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