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家遺產廳(The Nation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在3月21日表示,研擬把「寺剎飲食」(Temple Food)指定為「國家非物質遺產」(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當局將於三十天內,透過官方網站廣泛徵詢公眾意見,經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後,最終決定是否將「寺剎飲食」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
寺剎飲食指僧侶平日的飲食,不含肉食及五辛,在韓國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食材的每一部分。
韓國寺剎飲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世紀時,佛教由中國傳入韓國,當時距離佛陀涅槃約800年。佛法在朝鮮半島廣傳,成為南北國時代(698年-926年)時期,影響力最廣泛的宗教。
韓國媒體報道,寺剎飲食對韓國飲食文化有深遠的影響,高麗時期的《東國李相國集》、《曹溪眞覺國師語錄》、《牧隱詩藁》等文獻中都有關於素餃、芥菜泡菜等寺院素食的記錄。從朝鮮時期的《墨齋日記》和《山中日記》等著作可見,佛寺不但以豆腐和豆醬餅等食品為日常飲食,還會透過食物與民間互動。
國家遺產廳表示:「寺剎飲食自佛教傳入後不斷發展,除了體現『不殺生』的精神,亦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僧眾以發酵食品以及在地食材烹飪,體現寺院所在地區的地域性,與其他國家的寺院素食有所不同。」
近年來,韓國寺剎飲食漸漸為人所認識,並獲得國際認可,吸引了不少追求健康、可持續飲食的群眾。2022年,法國藍帶廚藝學院與韓國曹溪宗簽署了業務合同,將寺剎飲食介紹給法國著名廚師;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學農場也開設工作坊,示範如何製作寺剎飲食。寺剎飲食影響了現代的烹飪文化,鼓勵大眾更加重視在地食材,並以愛護大自然的心來準備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