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隨意的善行 施者受者都有益處

英國有諺語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善行對施予者和領受者而言,都是一種溫暖。

今年11月8日,住在英國馬西塞特郡(Merseyside)利斯卡德鎮(Liscard)的嘉倫・麥卡菲(Karen McCarthy)女士,正在一家連鎖超級市場購物,一位店員趨前,送給她一個驚喜。

今年62歲的嘉倫說:「當我在觀看貨架上的貨品時,聽到有人喊話:『親愛的,抱歉打擾您!』我回頭一看,一位店員拿著一束花走近。」

她看到這束紅橙兩色的玫瑰,心感奇怪,因為她沒有訂購鮮花。

店員說:「有一位善心的女士每星期來訂購一束花,託店員送給一位他們認為值得送贈的人。」

嘉倫・麥卡菲(小圖)。
嘉倫・麥卡菲(小圖)。

嘉倫形容這一刻,真的高興極了。她說,自己患有嚴重扁桃體炎(Tonsillitis,症狀包括咽喉痛、發燒、扁桃腺腫大、吞嚥困難、頸部的淋巴結腫大),當天身體狀況並不理想,但遇上這個不經意的善意舉動,讓她整天都開心過來。

嘉倫將這天的經歷告訴了女兒,女兒上載到臉書上,得到不少回應,也有不少人想找這位善長和店員。

大家不知有没有遇到類似情况:一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前來幫忙,卻不求回報。這些平日看似不經意的好人好事,可能會改變別人一天的心情,甚至可能救人一命。

過去不少研究均指出,以人為先,不圖回報的利他行為,會刺激大腦產生良好感覺,能夠紓壓、產生幸福感。這種感覺更會互相感染,促進施者和受者的身心健康。但為何大眾不多做好事?《實驗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今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大眾低估了善意行為對受助人的影響,也經常錯誤估計預期的效果。

這項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麥庫姆斯商學院(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市場學教授阿密特・庫馬爾(Amit Kumar)進行的研究,邀請了多名參與者主動向一些陌生人行善,如在公園裡請人喝朱古力奶、吃杯子蛋糕和駕車載同學一程等,在很多情況下,施者預計受者感受到的良好程度,都不及受者那麼強。

庫馬爾教授認為:「很多人傾向以為自己做的只是小恩小惠,沒甚麼大不了。然而,受者卻很少這樣想,他們認為這些善行很有意義,覺得有人真的是對他們做了好事。」

臨床心理學家塔拉・庫西諾(Tara Cousineau)說:「很多人有意欲行善,卻受到很多想法煩擾,例如,他們會懷疑做某種行為會否被人誤解,又會否令受者有壓力,要作回報。」簡而言之,是大家想多了。

由意大利南部海港城市那不勒斯(Naples)開始流傳的「待用咖啡」(caffe sospeso)是另一種方式隨機善行。「待用咖啡」也稱「分享咖啡」。當地人到咖啡店購買咖啡,會多買一杯,一杯給自己喝,第二杯會留下贈送給下一個進入咖啡店要求「待用咖啡」的人。

據說,「待用咖啡」1800年代後期在那不勒斯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盛行。當時該市有很多工人經濟並不充裕,那些有能力喝咖啡的人,往往多購一杯咖啡,讓經濟有困難的人也喝到咖啡。

這個風氣目前已傳至其他國家,例如在英國,已有約150間咖啡店參與這項行動。在其他國家,也有「待用餐」的運動。

贈送一杯咖啡,實際上讓一位陌生人享受到一刻的幸福,這種不問對象、隨意的善行,不僅幫助到對方,也令人更樂於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