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習慣背後有秘密!誰會重視洗手?疫情當前,為甚麼仍有很多人沒有勤洗手?

2015年,荷李活影星珍妮花‧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在一個電視節目上笑稱自己「上洗手間後不洗手」,沒想到此話一出,媒體開始追問珍妮花的個人衞生習慣,結果她要在臉書上載短片澄清,表示當日只是開玩笑。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各國衞生專家建議人們勤洗手,或是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擦手,以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然而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27%的人口,即約30億人口家中沒有衞生設備供他們洗手,即使在發達國家,亦只有50% 的人有如厠後洗手的習慣。

2015年,推動個人化癌症醫學全球創新網絡(Worldwide Innovative Networking in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簡稱WIN)進行了一項跨國研究,詢問了全球63個國家的64,002位受訪者在使用洗手間後會不會用肥皂洗手,結果發現多個亞洲國家的國民中,如厠後有洗手習慣的人口比例都偏低,例如中國是23%,日本是30%、南韓是39%。在歐洲,有如厠後洗手習慣的比例較高,例如荷蘭是50%,意大利是57%。

調查又發現,有如廁後洗手習慣的人口比率偏高國家,包括有沙地阿拉伯(97%)、波斯尼亞(96%)和阿爾及利亞(94%)等。

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教授羅拔‧奥格(Robert Aunger)指出,洗手看似是一種簡單的行為,但衞生人員多年提倡後,常洗手的人還是不多。

心理學家則指出,人們不習慣洗手,除了因為惰性外,其實也涉及不少其他心理因素,例如盲目的樂觀(delusional optimism),相信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會比其他人少。

奧格說:「人們不習慣洗手,是因為人很多時不洗手也不一定會染病。」他說,即使因為雙手接觸不潔物品而染病,通常都會在幾日之後出現症狀,人們也忘了是因為不洗手而染病。他舉例說:「最近新冠狀病毒由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起碼有五至六天的時間,人們也難以想到感染病毒和不洗手有關。」

一個人洗不洗手,亦可能與社會規範有關。奧格認為:「這種心理非常複雜,人們的行為,會與有沒有見到其他人做同一件事有關。人們也考慮到他人的期望。」

蘇格蘭史翠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心理科學及衞生學院一組研究員在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友儕是否有洗手,對個人洗手的多少有顯著的影響。

此外,女性又似乎比男性更注意洗手。美國商業新聞網站「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 今年2月進行的網上調查發現,65%的女性會勤洗手去避免感染新冠狀病毒,比率比男性(52%)為高。

怎樣才能令更多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呢?澳洲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迪克‧史提芬斯(Dick Stevenson)認為,其中一個決定性因素,是令人對不潔產生厭惡感。史提芬斯與同事在2009年進行過一項洗手習慣的研究,向研究參與者展示一些令人厭惡的影象和一些極易沾染細菌的物品,例如蒼蠅拍和馬桶刷等後,參與者會較頃向洗手。

然而,雖然厭惡感令人更傾向洗手,問題是如何令人養成長期的洗手習慣。史提芬斯說:「要(令洗手)成為一種習慣,我也不肯定需要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