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也需要社交生活 視像會議可幫忙

上網會令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還是更緊密?這是經常有人提出的問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鸚鵡在人類協助下,喜歡上網與同類見面「聊天」,豐富社交生活。負責研究的學者提醒大家,寵物主人有責任和能力去了解和回應寵物的社交和情感需要。

11歲的鳳頭鸚鵡在視像會議中與「朋友」相聚。 Matthew Modoono/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1歲的鳳頭鸚鵡在視像會議中與「朋友」相聚。 Matthew Modoono/Northeastern University

鸚鵡上網「聊天」實驗短片。

負責該項研究的軒斯奇・德格勒斯博士(Ilyena Hirskyj-Douglas)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的研究人員。她設計了為期三個月的實驗,邀請18位飼養鸚鵡的人和他們的鸚鵡參與,研究鸚鵡上網與其他鸚鵡見面和互動的表現。

研究結果教軒斯奇德格勒斯博士感到「驚喜」。她說:「沒想到,鸚鵡在網上見面會有這麼多反應,一些唱歌,一些雀躍彈跳,有一些甚至會向對方展示自己的玩具。」她指出,野生鸚鵡是群居動物,但成為寵物,生活模式截然不同,變得孤單,喪失社交機會,而視像會議在一定程度上為牠們製造類似「群居」的情景。她認為寵物主人有積極的角色,為寵物提供安全環境,並且尊重動物選擇正面的「社交」體驗。

「參加者」先接受了兩星期的訓練,由主人引導鸚鵡搖鈴,以發出鈴聲。牠們熟習後,主人會用手觸式電腦屏幕向鸚鵡展示其他鸚鵡的相片,若鸚鵡觸碰相片,電腦便會發出鈴聲。這些訓練的目的是令鸚鵡建立「社交活動」模式。

實驗開始,最初由主人為鸚鵡上網打電話聯繫另一方的鸚鵡,雙方在視像會議中自由互動,每次會面不超過5分鐘。若鸚鵡失去專注力或反應驚恐,會議便會終止。在往後兩個月裡,鸚鵡主人設置響鈴,讓鸚鵡搖鈴提出想上網找朋友的要求。在主人協助下,18位「參加者」共接通了147次影像會面。

研究人員分析鸚鵡視像會議的212條片段,評估鸚鵡感應屏幕上的影像和作出反應的能力 。有三項主要發現顯示鸚鵡是懂得表達社交要求的,結果有(一)18隻鸚鵡全部都有使用視像會面系統;(二)大部分「參加者」都表現反應積極和主動「社交」;(三)所有主人都認為他們的鸚鵡從中獲益,例如受對方影響而嘗試覓食或飛翔。而且牠們打電話的次數,與接電話次數和通話時間長度成正比。研究人員又發現「參加者」在「網聊」時有許多鏡子反應,例如跟著對方喙羽毛、跳舞,甚至玩耍。

教研究人員欣慰的是,參與該項實驗的鸚鵡主人全部都表示,會繼續讓寵物上網「聊天」。德格勒斯博士更表示,樂意與動物園、愛護動物組織、教育工作者或初創項目發起人分享她開發的動物網上社交系統軟件。

軒斯奇・德格勒斯為愛犬研發讓狗主動打電話給主人的「狗電話系統」。
軒斯奇・德格勒斯為愛犬研發讓狗主動打電話給主人的「狗電話系統」。

軒斯奇・德格勒斯一直主修電腦,專門研究動物與電腦的互動關係。在新冠肺炎疫症期間,她為愛犬Zack研發「狗電話系統」,讓狗隻可以打電話給主人。

她說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人狗通訊產品,絕大部分都按主人的需要,而不是狗的需要設計。她設計的系統由Zack愛玩的黃球啟動,當牠接觸黃球時,電腦系統會便打出電話。不過在16天試驗期裡,奇德格勒斯博士收到的電話大多數是「意外」打出的,一天最多有5次。她承認該項實驗不能總結出甚麼,但實驗提醒大家如何運用科技與寵物溝通,以回應動物的需要和給予牠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