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素食譜

白汁烤素繪

白汁烤素繪

材料:

豆乾 200克、甘筍 200克
薯仔 200克、蘑菇 150克

調味料:

忌廉磨菇湯 (白汁) 200毫升
黑胡椒 少許、海鹽 少許

做法:

1. 豆乾切粒約1厘米;甘筍、薯仔、蘑菇均切小塊,備用。
2. 先炒豆乾、甘筍、薯仔,放少許鹽、糖、生抽,至入味待用。
3. 熱煱下油,爆香蘑菇。
4. 所有材料放烤盆,混好調味料。焗爐預熱至攝氏180度,烤焗15至20分鐘至表面金黃即可。

本食譜由國際佛教觀音寺提供,特此鳴謝。

Categories
素知識

我們應如何以修行的角度,看待素食文化?

文:善慈法師

說起茹素這話題,以往人們總是源於戒殺護生的慈悲觀念。時至今天,素食已不限於宗教因素,而是一種健康、環保、時尚的生活文化。

環保人仕提出素食救地球,呼籲人們改變飲食習慣,茹素行為就是對地球的一大貢獻。倘若大家都響應這樣做,有助化解全球暖化和缺糧缺水的危機,還可改善自己的健康,並且可使地球成為一個讓各個物種都能體會愛和慈悲的地方⋯⋯。素食給我們的好處實在太多了。

以修行的角度,怎樣看待素食文化?猶記得家師觀成上人在《素廚樂》寫的序文其中一段:「當你勸導別人戒殺放生,而用心去做出美味可口的素食時,即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禪樂;能令他們棄葷茹素,那不正是斷惡、修善、度眾生嗎?」

此話何解?讓我們從菩薩道之六度萬行去分析:

布施──如果有人用歡喜心去宴請朋友,把葷菜改為素餐,他不但是財施,還有宣揚素食好處的法施,對於原本餐桌上被宰殺的動物,更是實踐無畏施的菩薩行。

持戒──佛教以慈悲為懷,鼓勵人們戒殺放生,茹素就是真正的慈悲,究竟的放生。所以持長素者,每天都能護持不殺生之戒行。

忍辱──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歷,在剛開始持素時,或多或少遭受到親朋好友的反對。這時候,我們需要以忍耐善巧的方法去消除他們的誤解,自己能堅持下去,這都是忍辱的體驗。

精進──為了讓更多人認同素食的好處,我們需要搜集、學習、鑽研各種食材的知識,以及烹飪的技巧,沒有精進怎能成功?

禪定──禪者,修心也,禪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時常提起正念,堅定推廣素食的願力,持之以恆去實踐,這正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禪定了。

般若──前五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需要以智慧引導,而這前五度之修行正是令我們累積出世間的福德資糧,成就無上的般若智慧。

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其實在日常的生活中,到處都是佛法的體驗,相信我的好友「素食教煮」Ken,一定有很多親証實例。

慈悲的讀者們,還在猶豫嗎?趕快加入素食大軍的行列吧!

(原文刊載於佛門網)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除了定位 GPS可應用於災害管理和監察天文現象

禮臣博士是首位應用GPS偵測地震震波的科學家。

簡稱「GPS」的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由美國政府研發,空軍營運,可以全天候為地球98%地區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精準的時間。GPS系統包含太空中的GPS人造衛星、地面控制站(數據輸入站和監測),而用戶端為GPS接收器,如智能手機。接收器接收到的衛星訊號愈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愈精確,不過成本也愈高。

過去10年,科學家發現,GPS 儀器的運轉愈來愈快和準確,可以應用在一些計劃以外的用途,例如偵測地殼移動、監測潮汐變化、泥土濕度和積雪厚度等現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航天工程學系的吉斯汀‧禮臣(Kristine Larson)博士早在2000年就開始探討GPS在地質科學的應用,她說:「當時大家的反應都很負面,認為我瘋了。不過,事實證明這些建議都是切實可行的。」

以下是五種你未必知曉的GPS用途:

1. 監測地震

地質科學家幾百年來依靠地震儀測量地震的強度和破壞力。GPS接收器能夠偵察緩慢的地質變動過程,那是地震儀無法提供的資料。在地震中,加州陸地出現斷層,地震儀測量到地面震動,而GPS則可以告知科學家,斷層另一邊版塊的移動速度。

由於人造衛星發射的訊息波長可以短至20厘米,帶來高像素圖象和精準度高的定位。工程師亦提升了GPS接收器更新定位的速度,每秒可更新多達20次。

禮臣博士與團隊在2003年一項研究中,用GPS接收器勘察美國阿拉斯加發生黎克特制7.9級地震後,震波如何造成西部地殼變動。研究人員在2011年用日本9.1級大地震的GPS數據,得知海床在地震中移動了60米。

美國奧勒岡大學和科羅拉多州的地質勘察專家研究以往12次地震的GPS數據, 發現地震一開始,GPS數據在10秒內就可以推測到地震的規模有多大。美國西岸各地都已經在地震預報系統中引入 GPS。智利亦正在建立監測地震和海嘯的GPS 網絡。

2. 監察火山活動

許多火山監測中心都在監察的山脈設置GPS接收器,當岩漿在地下開始流動時,山脈表面會發生移動,因此科學家透過監測火山周邊GPS站在特定時段裡的升降幅度,便可掌握熔岩的流向。

去年夏威夷的火山爆發前夕,科學家利用 GPS了解到火山哪部分的移動速度最快,從而制訂居民疏散計劃。在火山爆發後,由人造衛星傳送到地面的GPS訊號會經過火山噴到空氣中的物質,因此科學家憑著訊號傳送受干擾或延緩的狀況,可分析到火山灰的量、飄散範圍和速度。火山灰熱柱可以堵塞飛機的噴射引擎,對航行構成風險,GPS監察對此提供了低成本的風險管理方案。

3. 量度積雪

一般GPS接收器,如智能手機,可以接收來自人造衛星的訊號,同時也會收到由地面反彈的訊號。

科學家曾經以為反射的訊息都是雜亂的「噪音」,沒有意義。直至15年前,禮臣博士和其他專家著手研究由地面反射的GPS 訊號頻率,並用技術去除雜亂訊息,得出的訊號可以用作遙距感應工具,例如監測地下泥土含水量或地面積雪的厚度(積雪愈厚,回饋訊息和接收器之間的距離愈短)。後者有助掌握山區由融雪而得的水源是否足夠。

在極地,通常沒有足夠氣象監測站全年監察降雪情況。科羅拉多州的專家檢視南極洲西部23 個GPS接收站在2007至2017年間的數據,發現可以直接量度雪的變化,藉此了解每年冬天冰床厚度,並與每年夏季冰雪融化體積作比較。

在南極洲西部的GPS站是極地監測網絡Polar Earth Observing Network的 一部分,它收集 GPS和震波的數據,從而了解冰層。 Nicolas Bayou/UNAVCO
在南極洲西部的GPS站是極地監測網絡Polar Earth Observing Network的 一部分,它收集 GPS和震波的數據,從而了解冰層。 Nicolas Bayou/UNAVCO

4. 監測水位變化

地質物理學家約翰‧伽利徹賈(John Galetzka)在孟加拉恆河和布拉瑪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交匯處設置GPS訊號接收站,測量河床沉澱物是否穩固和陸地下沉幅度,藉以推測風暴吹襲時洪水氾濫的風險和海平線上升狀況。

伽利徹賈的團隊在位處紅樹林邊陲的小學屋頂裝置GPS站,並在附近的稻田豎立另一GPS接收器。當地面出現沉降,稻田GPS接收器就會垂直移動。科學家量度GPS的回饋訊號便可得知稻田的儲水量和其他水災風險因素。

禮臣在阿拉斯加用GPS數據研究地殼變動期間,在好奇心驅使下檢視了由水反饋至GPS接收器的訊號,意外地發現了這樣可以準確監測港口的潮汐。這個發現非常有用,因為欠缺潮位計的地方以後可以採用GPS監察潮汐。

在田野安裝GPS儀器。 圖片:Ethan Gutmann
在田野安裝GPS儀器。 圖片:Ethan Gutmann

5. 分析大氣層

科學家始料不及,GPS可以用來分析大氣層。大氣中的水蒸氣和帶電的粒子都會阻礙GPS訊息傳送。科學家由此得到啟發,用GPS測量大氣中的水蒸氣,可預測降雨和降雪機會。2013年7月一場大風暴中,天文學家就用GPS數據測量潮漲為沿岸地區帶來多少濕氣,在洪水來襲前17分鐘發出警報。

科學家亦透過 GPS 數據,偵測海底的電離層,從而推測發生海嘯的機會。假以時日,這技術將可以補足傳統海嘯警報系統,量度海浪的高度。

另外,科學家也嘗試利用GPS研究日全蝕的影響。一班研究人員在2017年在美國的GPS站量度高空大氣層的電子數目,如何隨月球影子略過美洲而下降,光度亦隨之減低。

Categories
《齋Talking》 素視頻

【齋Talking】水果、蔬菜廚餘不要掉,教你輕鬆製成環保酵素!

Veggie 365與一素店合作全新節目《齋Talking》,2位素主播Wilson和Angela和大家分享不同素食食材的好處和功效,教大家吃得精明。除了「Talking」,還有「Doing」,即席示範特色素食食譜,一同體驗茹素和「做素」的樂趣!

之前集數的《齋Talking》,Wilson和Angela曾教大家如何曬陳皮和調製陳皮冰糖燉檸檬,剩下的柑肉較怎樣處置?Angela教我們可用這些素食廚餘輕鬆製成環保酵素,原來跟陳皮冰糖燉檸檬一樣有「黃金比例」,更必需要用有彈性的膠樽盛載,為甚麼?環保酵素又有甚麼用途?一同Click入短片看看Angela的講解和示範!

(鳴謝:一素店)

【齋Talking】EP1:百年陳皮勝黃金!陳皮有甚麼功效?如何分真假陳皮?曬陳皮及保存秘技,一次過公開!

【齋Talking】DIY陳皮冰糖燉檸檬,用甚麼冰糖和檸檬品種,功效更好? 黃金比例食譜,絕密公開!

*本影片內置字幕,在播放框右下方按「CC」圖示即可。

素食廚餘環保酵素

材料:

黑糖 1份、素食廚餘 (果肉、果皮、蔬菜) 3份、開水 10份

(各位可跟隨以上比例來調整份量多寡)

做法:

  1. 先將10份開水倒進膠瓶內,然後加入黑糖和素食廚餘,將所有材料攪勻。
  2. 將膠瓶放置在沒有陽光直射的陰涼地方,每天要記得打開瓶蓋1次放氣;若用菠蘿皮或檸檬皮製作,因其釋放的氣會更強勁,建議每天要開瓶蓋2次。
  3. 放置3個月後隔渣後放進小瓶內,環保酵素製成,可用作清洗蔬果、抹地、洗車等不同用途。
Categories
素食譜

蔬食乾撈麵

蔬食乾撈麵(2人份量)

圖:Pexels

材料:

素麵餅 4個、彩椒 (切絲) 1個、翠玉瓜 (切塊) 半個
菜心 (切段) 4両、芝麻 適量

調味料:

熟油 半湯匙、靚老抽 半湯匙、靚生抽 1湯匙
鹽、糖 各少許、麻油 少許、胡椒粉 少許

做法:

1. 燒滾水半煲後下麵餅,以筷子打開即取起,備用。
2. 換水半煲燒滾,下菜心、彩椒及翠玉瓜,一見水滾即下麵。
3. 再滾時即將麵及菜取起盛入深碟,不用瀝去水分。
4. 將所有調味料齊下,立即撈勻即可上碟,最後灑上芝麻,即可趁熱享用。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世界自然攝影獎2022年得獎作品 引領大家思考與大自然的關係

最新一屆「世界自然攝影獎」(World Nature Photography Awards)的得獎作品於本月初揭盅。來自六大洲的作品題材廣泛,由水中的珊瑚、草原上的大象、深山的蛙類,以至乾旱泥巴中的鱷魚都有。作品表露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同時也展示人類危害自然的惡果。

「世界自然攝影獎」於四年前成立,宗旨是藉攝影的力量,引發大家在欣賞大自然的壯麗和奇妙時,以行動保護大自然,例如奉行切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活模式。

榮譽大獎

2022年的「世界自然攝影獎」榮譽大獎由德國的Jens Cullmann以作品 《泥沼暗藏殺機》(Danger in the mud)奪得。這幅甚具張力的作品是攝影師在津巴布韋一個國家公園的鱷魚池拍攝的,當時天氣炎熱,池裡乾涸,Jens小心翼翼地拍下這條埋在泥巴裡降溫的巨鱷。鱷魚這樣躲在泥裡,幾個月不進食也可以維生。這幀作品亦獲評為動物肖像類別的金獎。

本年度世界自然攝影大獎──《泥沼暗藏殺機》©Jens Cullmann
本年度世界自然攝影大獎──《泥沼暗藏殺機》©Jens Cullmann

自然新聞攝影

澳洲的Nicolas Remy在新南威爾斯海港拍下一頭被船的螺旋漿拍打至傷痕累累的海狗,獲評為自然新聞攝影類別的金獎得主。

© Nicolas Remy
© Nicolas Remy

城市中的野生動物

城市中的野生動物類別金獎由英國的Vladislav Tasev奪得。得獎作品拍攝在生銹街燈上築巢的紅隼。攝影師在某天黃昏,路經一個荒廢停車場時,看到紅隼在殘舊燈柱上,他在自然光線下拍下這幀作品。

© Vladislav Tasev
© Vladislav Tasev

人與大自然

挪威攝影師Virgil Regilioni 挑戰極限,繞繩進入低溫、濕冷和漆黑的冰川中心拍攝,腳下是30米深的狹縫。他的作品獲得人與大自然類別的金獎。

© Virgil Reglioni
© Virgil Reglioni

地形與環境

Jake Mosher 於2021年中登上11,000呎高的懷俄明山山峰時,拍下浩瀚的銀河,獲得地形與環境類別的金獎。他說山脈的照片大家已見過千萬次,他特意營造出這幀山脈上有奇幻光芒的相片。

© Jake Mosher
© Jake Mosher

這類別的得獎者中有香港人Beatrice Wong。她以簡約的山脈倒影照得銀獎。

哺乳類動物的身體語言

這類別的金獎得主是日本攝影師Hidetoshi Ogata。他在淡路島拍下三對子彼此簇擁的情景。最先是子媽媽攬著初生嬰兒,其他子相繼加入。據說猴子這樣簇擁,是為了保暖和互相梳理毛髮。

© Hidetoshi Ogata
© Hidetoshi Ogata

獲得銀獎的以色列攝影師Eduardo Feldman攝得北極熊絕望地伏在冰雪融掉的石塊上。銅獎作品是一頭在矮樹後的大象,由瑞典人Staffan Widstrand拍攝。

© Eduardo Feldman
© Eduardo Feldman
© Staffan Widstrand
© Staffan Widstrand

大自然的藝術創作

攝影師Tom Shlesinger以近鏡記錄了一群珊瑚繁殖的情景,那是千載難逢的時刻,因為珊瑚每年繁殖一次,過程只有幾分鐘,而延綿幾百公里的精子和卵子帶會隨海浪飄入大海,當一粒精子和一粒卵子結合,便會孕育新一代的珊瑚嬰兒。

© Tom Shlesinger
© Tom Shlesinger
© Silke Hullmann
© Silke Hullmann

黑白攝影類別

法國攝影師Ernoult Alain的蜥蜴特寫是黑白攝影類別的金獎作品。該作品攝於美洲西印度群島的格林納達。

© Ernoult Alain
© Ernoult Alain
© Dr Artur Stankiewicz
© Dr Artur Stankiewicz
© Jules Oldroyd
© Jules Oldroyd

澳洲攝影師Julie Kenny從高空拍攝羊腸道與倒下的樹木混為一體,構成生命樹。羊腸道的積水反照著藍天,在攝影師眼中那是萬物相互扣連的生命循環。

© Julie Kenny
© Julie Kenny
水中生物類別銀獎 © Talia Greis
水中生物類別銀獎 © Talia Greis
Categories
素知識

薑有甚麼營養?4種不同類型的薑,適合製作甚麼素食?各有甚麼功效?

薑是素食者常用的食材,最常用到是炒菜時加薑,用作驅寒。而不少素菜如豆腐花、薑湯、薑茶等,均會用到薑。究竟這種素食食材有甚麼功效?它又分為多少種類?

原來薑可按收成時的成熟度,分為嫩薑(種植後約4個月採摘)、粉薑(種植後約6個月採摘)和老薑(種植後10個月或以上採摘)三種。還有一種薑母,是老薑不採摘、直到隔年才跟新生嫩薑一起採摘,一般薑母的「薑齡」要待3年以上。

根據台灣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接受《今周刊》訪問表示,薑含有多種營養素,包括維他命C、鎂、磷、鉀、鋅等等,當然還有豐富的薑辣素。不同的薑,各有不同風味和保存方法。嫩薑的辣度會比其他類別較低,吃進口較脆口清新,纖維度保存也最高,適合用作生吃或醃製食物。由於它新鮮度較高,比較容易失去水分,所以需要用保鮮紙或保鮮盒包好後冷藏,建議一星期內食用。

和嫩薑相比,粉薑較為溫性,有助降低食物的寒涼,因此適合炒菜用途,或爆香後製作糖水。保存方法,建議去皮後切片或切絲放入雪櫃冷藏,一般可存放3個月

老薑的薑辣素含量較高,吃進口自然較辛辣,有助驅除風寒、促進血液循環,因此常用於進補的菜式。它的保存期限也很長,但要避免老薑被陽光直射,並盡量放置在乾燥環境內。

薑母的辛辣度比老薑還要高,其功效亦相同,但效果更佳,適合體質虛寒的人進食,例如台灣著名的薑母茶,又或可用來製成薑麻油。它的保存方法則和老薑相同。

Categories
《日本素緣味》第2季 素視頻

《日本素緣味》第2季:高野豆腐RUSK

日本太太」、日式蔬食食材店「Veggie Labo」創辦人May與Veggie 365繼續合作,推出《日本素緣味》第2季,為大家介紹更多日本天然無添加素食食材,並以簡單方法炮製出正宗和風素料理,讓大家也可在家輕鬆跟著做!

今集,May為大家示範一道以日式食材製成的西式甜點小吃「高野豆腐RUSK」。RUSK即是法國麵包脆餅,用上烤焗方式令麵包變香脆。May選用高野豆腐代替麵包,出來效果同樣香脆可口,很適合用作派對小吃。這食譜無論食材和做法也十分簡單,只要跟著步驟做,即可「零失敗」完成這道美食!

(鳴謝Veggie Labo提供場地及食材拍攝)

想了解更多高野豆腐這款有營食材,可按此收看May在先前一集的介紹。

照燒高野豆腐

材料:

高野豆腐 2件、無糖豆漿 100毫升
日本黃豆粉 2湯匙、甜菜糖 1湯匙

做法:

  1. 把高野豆腐浸在室温水約10分鐘至回軟,取出輕力榨乾水。
  2. 將每件高野豆腐切成6件,然後再在每件中間切一刀約3厘米長,開了一個洞。將頭尾其中一邊扭向洞內穿過,製成紐紋花狀。
  3. 將日本黃豆粉、豆漿和甜菜糖放在鍋內拌勻,然後開小火煮滾,期間需不停攪拌,以免煮至黏鍋底。完成後倒進一大盤內。
  4. 將步驟2的高野豆腐紐紋花平均放進大盤內,先浸一會,然後用筷子將豆腐反轉至另一面,好讓豆漿滲進每件豆腐內。
  5. 將浸好的高野豆腐紐紋花平均放進一焗盤,然後放進焗爐以攝氏180度焗約10分鐘至乾身,成為高野豆腐Rusk。
  6. 將適量的黃豆粉和甜菜糖拌勻,然後把焗好的高野豆腐Rusk放進內輕輕拌勻,提升香味和甜味。完成後即可上碟,趁熱享用。
Categories
素食譜

桃膠蒸豆腐

桃膠蒸豆腐

材料:

乾桃膠 40克、豆腐 1盒 (700克)

調味料:

A : 麻油 1茶匙、生抽 1茶匙、片糖碎 1茶匙
黑豆蔭油 1茶匙、胡椒粉 少許

B : 海鹽 少許、沙茶醬 1茶匙、頭抽1湯匙

做法:

1. 乾桃膠浸水,充分泡軟後洗乾淨,然後用調味料A拌桃膠1小時待用。
2. 豆腐切2厘米方塊放大碟,上鋪桃膠,隔水蒸12分鐘。取出下調味料B拌勻,即可趁熱享用。

貼士:

1. 如果用密封式蒸櫃,大约5至6分鐘可以。
2. 乾桃膠可每次浸泡多些,放入雪櫃待日後用

本食譜由國際佛教觀音寺提供,特此鳴謝。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意大利將垃圾箱智能化兼遊戲化 資源分類回收率大大提升

意大利社會企業Relearn用人工智能創製出電玩化的垃圾分類監察系統,令機構用戶的資源回收率提升六成。

遊戲化的設計增加了學生參與資源回收分類的興趣和投入感。(圖片:ReLearn)
遊戲化的設計增加了學生參與資源回收分類的興趣和投入感。(圖片:ReLearn)

ReLearn 提供的方案能協助用戶將垃圾分類回收箱智能化,安裝在分類箱上的智能感應器NANDO可以準確地識別掉進垃圾箱的東西是紙張、金屬、玻璃、塑料,還是有機物,並且能夠分辨錯放分類箱的物件。NANDO也可自動編製報告,讓用戶一目了然知悉每日產生廢物的量和質,以及每件廢棄物的可回收率。系統附有流動應用程式,以互動遊戲方式建議最佳的廢物管理方法。

NANDO取名自法國Bourbon皇族的皇帝Ferdinando,他於1832年頒佈史上第一條規管廢物分類的法例。

意大利的Nunzio Nasi中學是用家之一,今年2月起校園安裝了ReLearn智能垃圾分類監測系統,人工智能監測器的界面有插畫說明,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從互動遊戲中得知校園推行廢物分類和回收的成效,因而有動機爭取進步,猶如參與電子競技。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到如何妥善將廢物分類和認識較環保的代替品,例如用便攜餐具代替即棄餐具。

ReLearn目前在三個國家八個城市推行,用家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有6,000人使用,初步結果顯示用戶的資源回收率提升了六成。

Relearn是第十屆「歐洲社會創新比賽」(The European Social Innovation Competition)新一屆得獎單位之一。比賽由歐洲議會聯同歐洲創新局和支援中小企的機構EISMEA合辦,本屆的主題是「未來生活」,鼓勵參賽隊伍設計有助回應當前社會挑戰或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並且營造有助社會共融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賽果於2月3日公佈。

ReLearn獲本屆「歐洲社會創新比賽」獎項
ReLearn獲本屆「歐洲社會創新比賽」獎項

比賽的另一得獎項目是奧地利Efficient Energy Technology 設計的 SolMatePro,這個方案讓城市人方便地在家居使用太陽能和儲存電力。用戶只需要在天台或露台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即可自家發電。系統會將電力儲存起來,並按實時需要,供應電力給家中的裝置 。電力裝置插上普通的電器插頭,就可用到太陽能產生的電力,像扭開水龍頭用水一樣方便,不用特製的電器。系統不牽涉加入電力公司的電網,完全由用戶自主管理,因此不用費神計算回贈電費。

SolMatePro讓用戶方便地在家居儲存電力,供給家居六成用電量,減排16,000公斤二氧化碳,環保又省錢。(圖片:EET)
SolMatePro讓用戶方便地在家居儲存電力,供給家居六成用電量,減排16,000公斤二氧化碳,環保又省錢。(圖片:EET)

保加利亞的剩食電子平台Sofia2Go獲評審選為最具社會效益獎得主。平台連繫「覓食」一族和剩食供應者,有效減少剩食浪費問題。用家登入平台,可按食物類別和地區搜尋供應剩食的食肆和店舖位置,亦可認購過期或即將過期而可安全食用的食品。有剩食供應的店舖可在平台張貼帖文,推廣他們以優惠價格或限時供應的剩食。

西班牙的非牟利房屋計劃Sostre Cívic亦是得獎項目。這個項目提供了公平、防止炒賣的另類住屋解決方案,目前有逾千會員和17個住屋項目參加,其中6個是共居計劃。每個項目都有獨立的管理模式,由居民以合作社營運,透過召開居民大會集體決策。居民需要支付首期和每月供款,以擁有房屋的業權,但價格較主流物業市場的價格為低。

歐洲創新局的市場、行業及創業部副秘書長Hubert Gambs說:「以人為本的社會創新對提升大眾的抗逆力和支持經濟轉型起著重要作用。四個得獎項目的社會創新者都對人類的未來生活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