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不少研究均指出,以人為先,不圖回報的利他行為,會刺激大腦產生良好感覺,能夠紓壓、產生幸福感。這種感覺更會互相感染,促進施者和受者的身心健康。但為何大眾不多做好事?《實驗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今年8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大眾低估了善意行為對受助人的影響,也經常錯誤估計預期的效果。
這項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麥庫姆斯商學院(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市場學教授阿密特・庫馬爾(Amit Kumar)進行的研究,邀請了多名參與者主動向一些陌生人行善,如在公園裡請人喝朱古力奶、吃杯子蛋糕和駕車載同學一程等,在很多情況下,施者預計受者感受到的良好程度,都不及受者那麼強。
她的新作以17、18世紀的歐洲風情為主調,圖案有雀鳥、子、花卉,還有奇幻的肯尼亞獵奇之旅,用色大膽,貫切她「多就是好」(more is more)的主張。其中一幅地毡用了斑馬圖案,靈感來自她家中一塊斑馬皮毛,那是她的斑馬迷母親的遺物,Apfel每天都會踏足其上,與母親連結。另一幅地毡作品以她的招牌圓形大框眼鏡為題材,玩味十足。Apfel 1950年與丈夫一起創立紡織公司 Old World Weavers,製作仿古歐洲圖案地毡,所以她的近作出現波斯地毡設計,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