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和南部的聯合國世界遺址霍奇米爾科(Xochimilco)地區,在巴士的車身或售賣紀念品的攤檔,大家不難看見「六角恐龍」的身影。
這隻俗稱「六角恐龍」或「小水怪」的類魚兩棲動物,是墨西哥鈍口螈(Axolotl,西班牙語稱為ajolote),常見於原住民阿茲提克(Aztecs)文明的神話,也用於傳統醫藥,是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動物。然而,由於受湖泊污染、傳染病和外來水上物種影響,目前在墨西哥的18種鈍口螈都瀕臨滅絕威脅。
今年11月24日,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的生態學家再度發起籌款活動,以支持鈍口螈的保育工作。
這項名為「Adoptaxolotl」的活動邀請大眾支付 600 比索(約35美元),以虛擬方式收養一隻鈍口螈,虛擬領養會即時更新牠們的健康狀況。捐贈者也可以花較少的金額來為其中一隻動物購買虛擬晚餐。
墨西哥城的蠑螈博物館和兩棲動物保護中心(ANFIBIUM: Museo del Axolote y Centro de Conservacion)。
發起這項保育活動的科學家表示,在不到20年間,在墨西哥蠑螈的主要棲息地的族群密度驟降了99.5%。現時,野生的鈍口螈主要在霍奇米爾科湖(Lake Xochimilco)和附近的河流棲息。
鈍口螈是墨西哥特有的兩棲類動物,主要棲息在高山湖泊。鈍口螈平均體長 20 公分,長有四足,最特別的是臉頰兩側分別長了 三根外鰓,像恐龍的盾角,因而有「六角恐龍」的稱號。另一方面,幼年的鈍口螈皮膚軟嫩,長大後變成多種顏色。有些人說,鈍口螈永遠都在笑,長相十分可愛,因此在美國是頗受歡迎的寵物。
鈍口螈不但長相奇特,人類對牠們的生理構造也了解不多。鈍口螈雖然是兩棲類物種,卻不像其他兩棲類動物會那樣經歷幼年水棲、成年陸棲的生理「蛻變」過程。牠們擁有「幼態延續」(Neoteny)特性,維持不老容顏,以幼年的水棲方式度過一生。
從事鈍口螈研究多年的獸醫伊莉卡‧薩莫娜(Erika Servín Zamora)表示:「基本上,鈍口螈會根據環境因素決定要不要蛻變。如果牠們認為上岸生活對生存比較有利,就會蛻變成蠑螈(Salamander),捨棄如蝌蚪般的尾部與頭上的外鰓。」
倘若牠們在水中遇到掠食者高度威脅、水域乾涸、食物銳減等狀況,通常就會以介乎蝌蚪和蠑螈之間的狀態,維持水棲的習性。如果是人工飼養的鈍口螈,只要飼主不刻意改變水棲的飼養環境,牠們就不會蛻變,維持幼時的狀態。
此外,鈍口螈是目前生物學界已知唯一在成年後具有細胞和四肢再生能力的脊椎動物。薩莫娜說,她研究的一隻鈍口螈曾因真菌感染失去半邊臉,但兩個月後,牠居然長出新臉和眼睛,如常繼續生活。
因此,鈍口螈成為了細胞再生醫學與癌症的研究對象。科學家認為,若能找出其再生的秘密,也許可應用於人體上。但由於其基因組相當龐大,約是人類的十倍左右,因此基因研究相當困難。
由於鈍口螈擁有的特性,阿茲提克神話將牠作為閃電和死亡之神(Xolotl)的代表。當地神話記載,當眾神要求獻祭自身以創造世界時,閃電和死亡之神竄入水中逃避。為此,祂們被詛咒要永世活在水中,長春不老。由於阿茲提克文化將死亡視為生命延續之門,無法完成「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循環是最嚴厲的懲罰。
鈍口螈也廣泛運用在墨西哥各種傳統民間療法,當地人會將鈍口螈煮成湯,特別用於治療與懷孕、體虛和呼吸道疾病相關的症狀。
由於當地環境污染,威脅到鈍口螈的生存。污染源於霍奇米爾科地區盛行「奇南帕」(Chinampa)淺河耕作方式,即用泥土填高淺湖或河床作為耕地,加上普遍使用農藥和殺蟲劑,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水質污染。
另一方面,自1970 年代以來,墨西哥政府為了增加糧食來源,引入鯉魚、吳郭魚(rainbow trout)等外來物種。這些外來魚類與鈍口螈爭奪棲息地和糧食資源,令後者數量銳減。現在,大部分鈍口螈都在人工飼養的環境生活,包括在墨西哥城的查普爾特佩克動物園(Chapultepec Zoo)和羅斯克亞台斯動物園(Zoologico Los Coyotes)等。